中国多茶多酒,但奇怪的是,A股白酒上市公司几十家,茶叶上市公司却一个都没有。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,底蕴深厚,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国,但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一直不乐观。
早在2015年前后,八马茶业、谢裕大和七彩云南等知名茶企,都曾在新三板挂牌,作为行业龙头的八马茶业却不甘如此,一直有着登陆A股的野心。
八马茶业的上市路绝对算得上坎坷。2013年开始筹谋,首次冲击深交所中小板失败,选择了次年新三板挂牌交易。2018年4月终止挂牌,欲谋求深交所创业板上市。2021年4月,八马茶业在创业板上市终获受理,但经过三轮问询,次年5月又撤回了IPO申请。2022年9月22日,八马茶业转而向深交所主板发起上市申请,还是失败了。
上个月月底,深交所网站披露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,今年3月递表,9月收回,这是八马茶业第四次冲击IPO。
(1)列示相关对赌协议的情况并详细介绍其对应交易的背景、对赌方情况、对赌条款的约定,各条款对应《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》的何种对赌协议分类;
(2)说明清理各对赌协议的具体过程及相关清理条款的约定情况,说明相关条款是否完全、有效终止对赌条款,清理后是否符合《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》的要求。
(3)说明对赌协议是否存在附条件恢复条款,公司与相关方是否在附条件生效的对赌条款相关协议上签字,相关协议是否约定了公司违约的情形,公司是否为权利义务承担方。
八马茶业成立于1997年,是一家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,是典型的家族企业,实际控制人为王文彬、王文礼、王文超、陈雅静及吴小宁,背后的资本力量雄厚,与七匹狼、安踏、高力控股之间都存在联姻关系,关系网十分复杂。
长期以来,中国茶行业集中度低,茶企数量多而分散,以行业中的主流茶企2021年的销售情况来看,天福、澜沧古茶、八马茶业的市占率也分别只有0.45%、0.16%和0.48%。
规模小的背后,是欠缺标准化,在产品开发能力受限的情况下,质量不稳定、透明度较差,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。
与三只松鼠、来伊份这类依靠代工厂加工产品,自身进行品牌运营与产品销售的企业类似,近几年因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消费者投诉也是频频出现。
笔者在黑猫平台搜索关键词“八马茶业”查到不少消费者反馈。投诉内容包括“商家态度恶劣”、“八马茶叶礼盒发霉长毛”、“茶叶出虫售后不解决”、“茶叶中有头发、烟头、纸碎、羽毛”等等。
在此前披露的招股书中,八马茶业在2018年至2021年,曾涉及投诉举报113起,其中虚假宣传63起,质量问题23起,其他27起(产品执行标准、制假售假、超范围经营等)。
其实八马茶业的质量问题并不是一次两次被提及,2017年,央视《每周质量报告》对八马公司的部分茶叶进行了测试,发现产品存在乌龙茶样品质量较差;污染物超标、实测品质低于明示等级等问题,被央视直接曝光。2018年9月27日,博鳌亚洲论坛在官微上斥责八马茶业存在虚假宣传,伪造授权书。
在生产模式上,八马茶业自主生产、自主分装的部分较少,主要茶叶产品均依赖外部供应商。占比过半的茶叶采购量,也是资本市场质疑八马茶业属于零售业的重要原因。
在销售模式上,八马茶业则主要通过“直营+加盟”“线上+线下”的销售体系进行对外销售。截至报告期末,公司门店数量超2,800家,加盟模式营业收入占比达到了五成左右。
对于上市公司来讲,盈利更高且更易于控制的直营店数量应该是主流。而且一旦有重要加盟商发生食品安全,经营不善等负面问题,将对整个企业的业绩产生不利影响。加盟商数量庞大,如何做好加盟商的新增、退出、存续机制,如何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、确保产品质量没有问题等,对于八马茶业而言,都是灵魂拷问。
除了茶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,八马茶业还面临经营财务上的问题,想要成功IPO还存在不少“硬伤”。
2019年到2022年的报告期内,八马茶业的营收分别为10.2亿元、12.7亿元、17.4亿元、14.1亿元。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9188.2万元、1.16亿元、1.6亿元、1.44亿元。
招股书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八马茶业的销售费用为3.58亿元、4.29亿元、5.76亿元,占营收比重为35.02%、33.85%、33.04%。横向对比澜沧古茶、中国茶业等同一赛道的企业华体会hth,营销费用也是奇高无比。因此,业内人士也表示,八马茶业或许是用钱砸出来的茶业品牌。
对比之下,八马茶业对研发的投入微乎其微。报告期内,八马茶业的研发投入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0.56%华体会hth最新、0.26%、0.38%和0.33%;其所拥有的26项专利中,10项属于外观设计专利,与生产相关的发明专利仅有5项。
十年角逐上市舞台的八马茶业,是否还有信心再次发起搏击,是否能打破A场无茶叶股之IPO魔咒?“茶叶第一股”又将花落谁家?拭目以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