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悠远清冽的水声,如《诗经》中的一曲天籁,与跌宕起伏的绿浪一同流向清江之滨。恩施,这片古称施州的土地,是巴人的发源地,地处巴山峡川,茶便是这里的灵魂。那一棵棵古茶树,在岁月的长河中繁衍不息,连绵起伏成一座座茶山茶园,仿佛在诉说着《茶经》的优雅。
茶叶,噙着大山的灵气,绿了山川,仿佛是大自然赠予的礼物,封存在紧圆、坚挺、色绿、毫白如玉的茶芽里。恩施玉露,茶色深绿、茶汤浅绿、茶底青绿,品质优良,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
远山如黛,翠屏流云,一泓绿水在苍阔的天际流淌。钟灵毓秀的风光形胜华体会hth平台,丰盈飘逸的诗画情韵,构成了恩施独特的魅力。雨打芭蕉,小桥流水,桃红柳绿,草长莺飞,诗意缠绵,一切秀色尽在其中。
李白曾游历于此,在碧波峰品酒论茶,对月抒怀,留下了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。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”的诗句。后来,崔颢也在此留下了“青山行不尽,绿水去何长”的佳句,为恩施的美景增添了生动的注解。
清江的涛声在诗人的吟诵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,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,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。我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这幅画卷里,感受恩施的春天。茶的故乡,在《六口茶》的曲子里,写满恩施的风光。
眼前,逶迤的群山,怀抱着座座茶园,云雾缭绕,绿浪万顷,翠绿流光,仿佛春天都集中在这里,演绎一幅壮美绿色画卷。茶山一座挨着一座,由无数个浑圆的山丘组成,宛如绿色“金字塔”,美轮美奂。一条条茶带如音乐旋律随着山势蜿蜒,串起连山连水的翻涌和接天接地的浪漫,延伸到蔚蓝的天边。是不是怕茶山色调太单一,山边盛开的桃花、梨花、李花和杏花,为茶园镀上了一层花边,绣上山中的诗意,装点茶园的美丽。
山风推着团团薄雾,滑过满是露珠的浅浅草地,轻轻地将茶园擦拭得纤尘不染后又飘回了天上。缕缕阳光穿过云雾,为绿油油的茶山增添了斑斓的色彩,光影变幻之间,茶山如梦如幻、如诗如画。采茶姑娘茶山走,茶歌飞上白云头。优美的曲线间,采茶姑娘身挎不同的篮子或背篓,双双纤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灵巧地翻飞,一芽新茶,随着一滴露珠落进竹篓。最早的春风,带来了恩施独特的茶香。
一群山雀从远处飞落下来,溅起一片鸟鸣,氤氲一地茶香。阳春三月的茶园,游人络绎不绝。儿童在步道上相互嬉戏,追逐落单的蝴蝶;姑娘们以茶园为背景,抛起红头巾,走舞步玩抖音,笑吟吟、甜蜜蜜地展示青春活力;摄影爱好者扛着“长枪短炮”,捕捉游茶园的精彩画面。
登上观景台,茶山明媚的风光尽收眼底。凉风扑面,精神爽快,思绪化作一朵白云,在茶山上飘荡。一杯飘香的绿茶送至眼前,倍感温馨。用山泉冲泡的绿茶,雾气袅袅,清香四溢。浅啜一口,清香沁脾,满口甘甜,回味无穷。此刻,不妨坐下来,静静品味这杯绿茶,感受春天的美好时光,与茶圣陆羽共度一段静谧的时光。
绿色“金字塔”边,坐落有三两农舍,与茶园相得益彰,充满了仙居的韵味。我很羡慕这里的茶农。他们依山而居,守护着茶园,推门见风景,闻茶香,听鸟鸣,看日出,观云海,可谓“人在山中,山在画中”,真是宜居宜业宜玩的福地华体会hth全站。真想当一回茶农,日出而作日落而归,沉醉其间,不亦美哉乐哉。
茶山下有栋老屋挽留我驻足。庭院之中,草木繁盛,风吹过,垂挂的迎春花怀抱的花朵,急不可待地扬起,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故事。我想起了那位“恩施玉露”的创始人蓝耀尚。在清康熙年间,年轻的蓝耀尚从贵州印江来到湖北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寻找“青梅竹马”的恋人。经过几番周折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蓝耀尚勤于思考,善于钻研,继承并完善了唐代的蒸汽杀青工艺,创造了“恩施玉露”。而“恩施玉露”也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。
茶园是古老的文化传承,“恩施玉露”的制作工艺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作为“恩施玉露”第十代传人的杨胜伟大师,一生学茶做茶,从艺已过60年,完成了《恩施玉露》专著。书中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“工艺温度域”概念和“偶数法则”,并系统总结出了操作技术。在杨胜伟之后,是“恩施玉露”非遗第十一代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。在他的带领下,秉承着对茶文化的传承,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,集中精力培养恩施玉露工艺传人和制茶大师,使这一传统手工茶焕发新生、极富魅力。“恩施玉露”,传承自有后来人。
一片绿叶托起茶乡梦想。“恩施玉露”,被镶嵌在广袤的绿色里,被镶嵌在一座座茶山中。万亩茶园绿波荡漾,勾画出一幅线条明快、蓝绿相间的田园诗画。茶山,在一缕芳香中,在一片绿叶中,静美。